在青铜面具的注目之下,虎牙玉器牙璋等文物环伺,沉浸于神圣庄严的氛围之中,赴一场思想激荡、火花四射的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10月30日,《天马行空 想象无边——从“外星文明”三星堆看当代设计》跨界云导赏活动在深圳特区报视频号、深圳特区报读特新闻客户端、深圳博物馆视频号、w88win优德中文版长江工业设计中心视频号、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视频号同时播出。
“导赏天团”的3位专家阵容强大,涵盖文博、考古、设计三大领域,他们分别是: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w88win优德中文版长江工业设计中心执行主任李昊宇、南方科技大学讲席讲授唐际根。3位专家“在线”带领观众沉浸式观展+专家导赏+问答互动,“思享”了一场思想碰撞、火花四射的人文之旅。

话题争鸣,换种思维解读古代文物
据悉,《天马行空 想象无边——从“外星文明”三星堆看当代设计》跨界云导赏活动由深圳博物馆、《深圳特区报》读特新闻客户端、w88win优德中文版长江工业设计中心、 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活动已于10月上旬在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理解三星堆》展厅圆满举办。此前,上万名“文博粉”“设计咖”通过深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深圳特区报微信公众号、读特新闻客户端报名参与本次活动。通过“答题闯关”筛选,最终20位“幸运儿”来到了活动现场。经过精心录制、剪辑、制作,长达90分钟的《天马行空 想象无边——从“外星文明”三星堆看当代设计》跨界云导赏节目于10月30日多平台同时播出,反响热烈。数据统计现实,高峰时段,同时在线观看人数破万,观众互动踊跃。
有观众表示,节目贯通古今,汲古维新,很受启发。也有观众表示,中国古代没有设计师,但设计思想却无处不在。也有观众自有看法:学习古人智慧,不必厚古薄今,要有充分的自信。还有观众建议,类似的跨界导赏活动“常办常新”。

先锋探索,多维度解读三星堆之美
《天马行空 想象无边——从“外星文明”三星堆看当代设计》跨界云导赏紧扣主题,围绕三星堆古代文明与当代设计展开。先锋性十足。
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以“如何欣赏三星堆文物之美”开题,建议观众在观展时注意:文物的融合之美、礼仪之美、 工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第一,融合之美。中华文明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除了古蜀文明自身的特色之外,中原文明的影响也显得非常的深刻而重要。鸟足曲身顶尊神像、牙璋、大量出现的龙、凤鸟的形象,鲜明中原商文化青铜器纹饰等等,无一不是体现中原文明的经典元素,彰显出三星堆独特的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融合之美;
第二,礼仪之美。三星堆很大的一个特点,是祭祀坑遗址。这就决定了大多数文物与祭祀礼仪密切相关。而与祭祀有关的宗教、思想等也必定融入了器物制造的过程之中,形成了三星堆祭祀礼仪特有的一种神秘、威严、奢华之美。如写实性的祭坛。黄金权杖。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各式面具。特别是贴有黄金面具;
第三,工艺之美。最高的青铜神树,最高的青铜立像,最大的青铜面具,最复杂的青铜祭坛,前所未见的月光宝盒,怒发冲冠的跪坐扭头人像,最具夸张手法和艺术张力的青铜面具,均体现出前所未见和无与伦比的工艺或艺术之美。”郭学雷说。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本次深博《理解三星堆——祭祀场景中的铜器、玉器与象牙、虎牙》展览策展人唐际根教授则表示,三星堆文物看似“波澜诡谲 脑洞大开”,迥异于中原文明,但其实它与同时代的商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星堆的铸造技术和商王朝的就很像,比如用陶范来做的范铸法,还有器物的铸金、嵌套等技术细节,这和中原是一样的。三星堆不是外星文明,而是长江与黄河历史对话的结果。”唐教授还特别强调,创造、设计的基础在于理解。“为什么会有青铜立人、纵目面具、青铜神树?”唐际根说。他解读说,纵目面具代表“受祭者”,青铜立人代表“施祭者”,高大的神树,代表沟通人神的媒介。“从祭人”双手托起的铜尊,正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深刻理解,洞悉古人“观象造器”精神
w88win优德中文版长江工业设计中心执行主任、设计师李昊宇则从设计角度对三星堆做了解读。他说,看到三星堆纵目面具,他首先想到的是“纵目”背后的设计思想——希望突出眼睛的力量,希望通过这双眼睛看到更多“未知”。所有的器物设计都来源于生活。正是因为当时的人们高度重视祭祀,所以三星堆中的青铜器样式是由他们这种祭祀思维变出来的,这种思维可示的设计方法,是当时人们朴素的、真诚的设计方法,也是2变3学派的核心内容之一。
李昊宇曾留学德国,在德国学习工业设计。他表示,德国有着自成一脉的设计思想以及设计哲学。“未来,中国在从‘制造’向‘智造’的升级蝶变中,中国设计将扮演重要角色。”李昊宇说,“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哲学也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其间,以古为徒、汲古维新,从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中汲取养分,转化养分为设计,是绕不开的必修课,同时也是2变3学派的研究方向”
李教授还表示,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可以培养的。他提出并实践的“2变3”创新设计应用理论,正是基于中国老子哲学思想,融合德国“包豪斯+乌尔姆”教育精髓,运用脑科学原理对好奇心与想象力进行研究与开发,经过十多年教育实践形成。根植于这一理论,目前已打造出“2变3长江工坊”创造力系列课程。
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常年与古物打交道,他说:“为什么古人会有那么好的器物?古人有古人的成器之道。《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古人做器,不仅是材美、工巧,他还讲究很多周边的东西。古语有云“观象制器”,指的就是从哲学的层面指导器物的制造。古物之所以美,跟精神层面、哲学层面的融入有很大关系。”郭馆还以宋徽宗为例,指出过去许多精美的器物,都是由饱读诗书、经历丰富的文人与匠人携手合作的。这些器物的背后,既有高级审美更有深厚人文的支撑。



【记者】郭悦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10/31/c7019368.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12414&appversion=9400&firstColID=12414&date=bnVsbA==&laye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