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版回顾
  • EN
  • 有志ASPIRATION
  • 有识KNOWLEDGE
  • 有恒PERSEVERANCE
  • 有为ACHIEVEMENT

弘毅书院“毅师一席谈”举办“中华文化重建的反思—从冯友兰谈起”专题讲座

2021-06-07 11:52

文化是生存之根,中华文化塑造国民的精气神,是中国人的生存血脉,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近代以来,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传统文化屡遭质疑与批判,以致处境艰难。传统文化如何开新,走向现代?为促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5月26日,弘毅书院特邀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沐、林雄洲、马彦超三位老师,在弘毅一楼多功能厅举办“毅师一席谈”第一期“中华文化重建的反思——从冯友兰谈起”专题讲座,以冯友兰为例提出中华文化重建的建议与构想。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老师、弘毅书院党总支书记王风奇、团委副书记王斌等出席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王风奇书记致辞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到来,并请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元根致辞,介绍本次活动主题和各位出席嘉宾。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三位老师正式开讲。

首先,马彦超老师介绍了冯友兰先生的生平及从冯友兰先生对中国文化重建的贡献和影响指出w88win优德中文版为什么要重提冯友兰。冯友兰先生的著作获得学界高度赞誉,他奠定了中国哲学史的写作规范,提出了中国哲学的基本范式,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冯友兰先生对中国文化重建的贡献体现在其对文化的理解、对文化的普遍追求和对中国文化的自信。马老师分别就这三方面具体展开阐述。

接着,杨沐老师就中华文化重建讲述自己的见解。杨老师从生命之学,大全之学,终极之学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当代中国文化如何重建。从重视气论到构建科学与人文统一的知识体系再到最后的天人合一,杨老师讲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最后,林雄洲老师从冯友兰的“新理学”的形态、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批判性地提出冯友兰文化重建的局限性,指出冯友兰哲学未能做到知行合一、天人合一、觉解合一。他认为哲学的创新往往来自方法的创新,当前传统文化的重建要有方法论意识,应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

互动问答环节,两位同学分别向三位老师提出自己在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上遇到的问题和探讨知行合一的具体含义与如何为之付诸实践的问题。三位老师积极耐心回答并以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实体书作为对同学们在继续学习上的鼓励。

本场讲座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得与失,有助于在当下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筑牢生存根基,更好地坚持“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弘毅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条:点滴热血 聚爱成河——记w88win优德中文版2021年春季学期“点滴凝聚”无偿献血活动 下一条:青春向党 致敬祖国——弘毅书院举办“国旗下的‘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